人形机器人、AI糖画、3D打印巧克力……又是一年“五一”,乘着AI创新的热潮,许多科技场馆纷纷推出“赛博劳动节”,场面好不热闹。
人工智能为劳动节增添时代韵律,也引人思考:机智浪潮之下,劳动有哪些变与不变?
(一)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技能劳动……对于何为劳动,一直有着纷繁复杂的定义和分类,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朴素观念并不存在争议。
“技术”一直是劳动的关键“加速器”。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劳动的效率极大提升,劳动的形式持续革新。如果说,传统机器改变的更多是人的体力劳动,那么AI的出现则转向了对脑力劳动的重新塑造。
比如,DeepSeek写的律诗、绝句和词,令许多当代人自愧不如;GPT-4可生成符合语法和情节结构的短篇小说,基于算法的“硅基诗人”还曾入围日本一个文学奖的初审。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仍处升级中的AI将来还有什么不能做?
对此,乐观者认为,AI带来的产业革新意味着无限机遇。但悲观者提出,劳动原本是人利用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但是在如今的一些生产中,人类俨然成了“辅助手段”——机器发出指令并协调、监督劳动者的工作,而大型组织的运行规则遵循的也是机器逻辑而非人文逻辑。
即便秉持技术中性论,面对从“机器换人”到“人机共舞”的发展变革,“劳动者如何更好发挥价值”也是颇为现实的命题。
(二)
年轻的人类乞丐坐在未来的曼哈顿街头乞讨,形形色色的机器人“上班族”和“行人”向他手中的杯子投掷螺丝和垫片……
早在2017年,《纽约客》杂志的一幅封面画就引发了一场“当人不再劳动”的大讨论。
那么到了今天,人在劳动中真的靠边站了吗?
从现阶段来看,这种担忧还很遥远。尽管AI在很多方面占尽优势,但其短板与“硬伤”同样不少。各个顶尖大模型的“AI幻觉”都很严重,内容输出时而出现错漏,有的还很离谱。AI也无法提供人文关怀、无法独立判断决策、无法进行灵感创造。
同时,人工智能的“创造效应”也在显现。比如AI重塑着很多职业,改变着一些行业生态,释放了部分生产力。数据研发应用等岗位需求迅速增长,对那些被替代的职业也产生着“补偿效应”。
(三)
“三百六十行”的意涵日新月异,但人的主体性一以贯之。
曾有人说,AI时代不必再谈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因为,AI不出错、没有情绪,由它操控机械进行生产,远比人类工匠厉害。这种声音相当刺耳。
更重要的是,这种论调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与所有科技成果一样,AI归根结底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运行基础是人类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如果没有设计师们日复一日钻研创新,何来DeepSeek突破传统范式,将人工智能推上全民应用新台阶?如果没有高质量人类文本的“喂养”,大模型又怎能实现洋洋洒洒的内容输出?
据统计,“现实世界所能提供的用于训练AI模型的数据几乎已被耗尽”,且未来人类对高质量文本的需求量,远超于数据产生的速度。这个角度讲,脑力劳动若是“停滞”,AI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按照智能社会的分工,创新性、社会性、个性化、人文性的劳动将进一步占主导地位,劳动成果的迭代将更快。所以说,数智时代不是不需要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了,而是更需要了。
(四)
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伦理,要始终看到“人”。
当前,为了让AI更加智慧,我们仍需要持续不断地为其输送信息和知识,并培养它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背后需要大量人工的参与,一些前端环节还相当有“劳动密集”的色彩。
比如,据悉,教会自动驾驶汽车识别障碍物,背后至少涉及7种人工——数据采集员、数据标注员、智能系统运维员、智能系统设计师、业务分析员、智能训练师,等等。
再以数据标注员为例,大多是不断重复着选择标签、提交上传等工作。相比AI表现出的精妙绝伦的“劳动”,这些基础性的劳动往往是被忽视的。
人工智能究竟还能走多远?它还能帮助人类释放多大的生产力?答案充满了可能性。但这一过程中,别热了“机器”冷了“人”,看到那些可能被遮蔽、被替代的劳动,为这些劳动者提供更多选择和保障,恰恰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水准。
(五)
技术浪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我们的忧虑而停滞。而对抗“负面性”的关键,或许就在“劳动”之中 。
如打磨技艺、持续学习,锤炼出一套不容易被获取、被标准化、被编程的绝活;
如热心服务、走心用心,在人文关怀中找寻独特价值、情感共鸣;
如深度探索、创新创造,在新的领域不断突破……
在AI的帮助下,脱离枯燥无味的事务,投入更有意义的劳动,享受其中的独特价值,或许是AI时代的劳动节,我们最应该庆祝和期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