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以民生底色映鉴现代化成色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10-27 15:23:20
分享:

  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最重要的一项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四中全会绘就的蓝图,再次将“民生”二字浓墨重彩地镌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坐标轴上。“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一句朴素的话语,早已贯穿于国家治理肌理的深沉脉络,成为衡量发展温度与成色的标尺。

  回望“十四五”的非凡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连串跃升的经济数据、一项项突破的科技成就,更是一张张可感可及的生活图景。从社区医院便捷的挂号看病,到15分钟养老圈的便捷生活,再到生态搬迁后洋溢喜悦的新居入住……这些看似平凡、日常的片段,共同拼贴出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最温暖的底色。它给出启示——现代化的征程,既是国家实力的阶梯式跃进,更是每一个个体生活品质的具象化展现,是发展成果从“有没有”向“优不优”的深刻转变。

  民生为大,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体现在政策制定时俯身倾听的“民意底色”,彰显于资源分配时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公平砝码”,更熔铸在改革进程中始终如一的“正义坚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之路,终将在对每一份民意的回应中行稳致远。

  现代化的宏大叙事,最终要落笔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前后衔接的,这意味着现代化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足,更是对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的深度保障:就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尊严所系、价值所在;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点燃梦想、畅通流动;医疗不仅要治愈病痛,更要守护全程健康、传递生命关怀……国家的现代化治理,是要进行更具前瞻性、包容性和精准性的精细滴灌,从而让民生的土壤得到充分的滋养。

  时值“十五五”开篇,我们站在了时代的关键节点。此时,实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承诺,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智慧与担当,各地要始终秉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始终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将宝贵的资源投入到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关键处。同时,更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敢于面对风高浪急的挑战,勇于打破阻碍社会流动的壁垒,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畅通向上流动的通道。这些都是将人的现代化置于核心地位的深刻体现。

  以民生底色映鉴现代化成色。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漫长的远征,它的最终评判权在人民手中。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仍有不少急难愁盼。这更要求我们保持“民生为大”的战略定力,将人民的“小事”当作国家的“大事”,将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让发展更具包容性和共享性。锚定了这个目标,我们将在“十五五”的新征程中与人民同行、朝胜利迈进。(谢伟锋)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