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接连发声,以理性、建设性态度介入讨论,有效引导公众理性思考。
主流媒体第一时间澄清预制菜的概念与范围,引用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预制菜是以农产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并厘清了不属于预制菜的食品范畴。
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成为主流媒体发声的核心焦点。新华社题为《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的文章,精准击中争议要害,指出更多理性的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人民日报《人民微评:预制菜讨论,在交锋中抵达共识》强调“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如何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纽带”。
主流媒体的发声不仅提出问题,更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新华社引用专家观点提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发展,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央视新闻则从监管角度建议: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生产许可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为行业监管提供清晰路径。
主流媒体在讨论中体现了高度理性与平衡。经济日报评论《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指出,在预制菜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出台之际,有这样一场大讨论或许不是坏事。热搜推动公众关注,相当于进行了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在纷扰一时的热议中,与其站队,不如站‘对’:在‘争锋’中凝聚共识,在热议中寻找治理良策。”北京日报评论《罗永浩与西贝谁有理?与其口水仗,不如让大家吃得明白》指出,无论什么菜式、怎样烹饪,都要讲安全卫生、信息透明,进而独具风味,这才是行稳致远的关键。
媒体客观呈现预制菜的优势与问题,为公众提供了全面认识预制菜的知识框架,有效推动社会共识形成。
面对公众高度关注、主流媒体纷纷发声,西贝应对舆情虽有不足,最后还是坦诚面对问题,重建用户信任,宣布将多款餐品改为门店现做,多家餐饮企业开始尝试在菜单中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此次主流媒体对预制菜话题及时、准确、理性的介入,诠释了在全媒体时代“不失语、不误语”的核心要义与重大价值。“不失语”体现为在舆论喧哗、公众期待权威声音时主动出击、及时发声;“不误语”则要求发声建立在深入调查和理性分析基础上,确保真实准确、客观公正。
这种“不失语”的担当与“不误语”的精准,是主流媒体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效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石。在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热点议题上,主流媒体及时发声、正确发声,才能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巩固权威性、公信力,为行业健康发展营造清朗舆论空间,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