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商邑殷墟:满城尽带甲骨文
来源: 半月谈内部版  
2025-04-11 09:46:00
分享: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3300多年前,商王武丁率众迁都于殷,恢弘的“大邑商”由此在洹河岸畔拔地而起。如今,我们称这座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为“殷墟”。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作为“甲骨文的故乡”,河南安阳街头,俯仰之间皆文韵,满城尽带甲骨文。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古老的甲骨文穿越历史烟云,应和着时代的脉动。

  殷墟上的现代甲骨生活

  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出发,向东南不过几公里,便到了有安阳“南锣鼓巷”之称的仓巷街。

  古街不长,居中位置有一处别致的小院,时不时有游客慕名而来一探究竟:半空中,以甲骨文中鱼、鸟、龟等动物象形文字为原型的艺术装置立体悬挂,随风轻曳;四周,甲骨文创意海报、字体设计、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这是一处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甲骨文·创意设计中心,展示作品均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

  “甲骨文大多是接近于图画的象形、表意文字,本身就极具美感。”陈楠说,希望通过现代艺术设计语言与数字化表达方式,在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与通俗化的大众传播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经过20多年探索,陈楠及其团队已设计推出甲骨文字库、甲骨文表情包、创意动画《甲骨文·二十四节气》等作品。其中不少都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爆款。

1月29日,春节期间,在殷墟遗址进行的甲骨文与现代汉字互换游戏 郭丹 摄

  让古老文字融入现代生活,“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成为各界共识。河南安阳围绕“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持续发力。漫步安阳街头,处处是汉字文化的“活态展陈”:甲骨文元素的路牌、雕塑随处可见,逾百座甲骨文书屋自成风景,“甲骨文广播体操”走进中小学校园,甲骨文咖啡、甲骨文面条等成为游客逛博物馆时的“打卡标配”……

  甲骨文,正成为一种与当下生活密切相连的潮流,生生不息。

  字里行间的中华文明密码

  在殷墟博物馆的众多“明星文物”中,一块残断的牛肩胛骨,牢牢吸引着往来游客的目光——这块1973年在安阳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发现、编号为2172的甲骨上,发现了93个单字,文字清晰,契刻有力。“上面共有11条卜辞,卜问的都是‘商王田猎是否有灾祸’这一个问题,只是占卜的时间不同。”殷墟博物馆讲解员李甜说。

  殷墟的诸多考古发现中,甲骨文可谓重中之重。19世纪末,时值国运衰微、西学东渐,“疑古思潮”风起,“废除汉字”的呼声甚嚣尘上。冥冥之中,1899年,清朝官员王懿荣偶然发现了“龙骨”上的神秘符号,经研究后认定其为比金文更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由此现世,让彼时彷徨的知识分子为之一振。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既惊且喜地发出“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的感慨。也正是从那时起,一代代学者薪火相传、接续探秘,解读字里行间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

  从外交征伐,到饮食宴飨,从农事活动,到流星、日食、月食这样的自然天象……甲骨文中的商王朝,那样真实而鲜活。

  “甲骨文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透视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自甲骨文起,从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无论书体如何变化,汉字依旧生机勃勃。

  科技赋能,绝学不绝

  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字的碰撞,迸射出奇妙的火花。

  电脑上,数以万计的甲骨碎片的数字摹本、数字拓片等,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自动缀合,从零散的字符变为完整或较为完整的文本材料;另一边,研究者正在用扩散模型训练AI写甲骨字,以期通过生成更多甲骨字形,不断优化提升AI的“认字”能力……

  “过去,甲骨学者往往靠记忆和手工一片片拼合甲骨碎片,破译起来颇为不易。近年来,AI、大数据、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识别与释读甲骨文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实验室主任刘永革介绍,截至目前,该实验室团队已成功缀合甲骨碎片105组。

  据了解,迄今为止殷墟出土的刻辞甲骨共计约16万片,被广泛地分散收藏于国内外多个地点。2024年8月,刘永革带领团队赴韩国完成了7片甲骨实物的高保真数据采集工作,这是我国流失海外的甲骨文化遗产首次以数字化形态与故土重逢。“今年6月,我们团队还将赴法国进行甲骨实物高保真数据采集。”刘永革说,“期待散落世界各地的甲骨能早日在数字空间重聚。”

  数字化保护、数字化研究、数字化活化,科技赋能的触角早已延伸到大众文化普及领域: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通过“虚拟场景+屏幕融合”技术,一队队前来研学的孩子们得以与汉字的“童年”相遇,沉浸式领略甲骨文的构造原理;

  在殷墟博物馆,搭载人机交互设备的甲骨文闯关游戏、甲骨文互动投影等,让游客在寓教于乐中,将甲骨文相关的知识内化于心;

  打开手机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一片刻辞甲骨的三维模型、高清照片、微痕灰度图等分层铺展,甲骨上的笔画叠压关系、钻凿形态、材质纹理等,在掌心的方寸屏幕里一览无余。

  在各种“黑科技”的加持下,昔日的“冷门绝学”热度不断攀升,在人们心中不断升温文化自信。(半月谈记者 袁月明)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