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大地蓄力向“新” 海洋强省以“质”致远
来源: 学习强国  
2025-04-03 19:49:44
分享:

  闽山苍苍,闽海泱泱。千百年来,矗立东海之滨的福建从未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而今,海洋强省奏响新乐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

  3月28日,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动我国沿海地区11家省级学习平台共同策划推出的“沿着海岸看中国”系列融媒体报道启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福建学习平台记者沿着福建海岸,共同探访展现福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总投资711亿元的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到漳州核电1号机组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成功并网发电,再到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全省7个国家高新区年工业生产产值突破万亿元,福建正以新质生产力重构“海洋基因”,乘势而上谱写新时代开放强省新篇章。

  向海图强卷千澜,勇立潮头踏浪行。于当下,八闽大地蓄力向“新”正当其时;向未来,海洋强省以“质”致远动力澎湃。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念望舒 摄)

  数智赋能 产业向“新”而行

  走进位于晋江市池店镇的安踏全球智慧创新产业园项目工地,塔吊林立、车辆如梭、机械声轰鸣。据了解,在这个预计2026年年底全面建成的安踏全球智慧创新产业园内,将建设全球运动科学实验室、专业运动鞋生产研发中心等,计划投资20亿元。

  在安踏,通过数智化系统、AI技术的引进和合作研发落地,服装生产周期缩短了25%;物流完成了传统“人找货”到“货找人”的变革,人员效率可达到传统模式的300%。在去年的“双11”销售期间,安踏实现订单最快40分钟送货上门。一项项科技产品问世,传统产业拔节向上之力更坚。

  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说:“我们鼓励大家开放思维,大胆试错,能创新、会创新、敢创新。”2024年安踏集团年度研发投入约20亿元,增长超20%,过去十年累计创新相关投入(含研发)达200亿元,未来五年,将再投入2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研发,提升消费者体验。

  安踏集团总部。(晋江市委宣传部 供图)

  位于福州的新大陆科技集团展厅第一展区中心内,一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被镶嵌在水晶奖杯里,这是让新大陆科技集团引以为傲的自研“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中国芯。

  一“码”当先,万“码”奔腾。随着信息化、数字化不断发展,二维码作为便捷的信息载体,让物理世界人事物的信息成为数字世界的数据,扮演了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使者”的角色。

  借助二维码识别核心技术,新大陆科技集团为众多产业进入数字世界架起了一座座桥梁。目前,整个集团研发人员占比约60%,企业年均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超10%,新大陆科技集团的科技成果越攒越多。

  “新时代,核心竞争优势将体现在是否拥有新思想、新理念、新工具。”新大陆科技集团CEO王晶表示,面向大有可为的“数智时代”,要深度布局“芯、码、链、数、智”等前沿技术,为未来发展谋篇布局、积蓄力量。

在漳州古雷开发区,一座世界一流的绿色生态石化基地正加速崛起。(饶超毅 摄)

  数字引领新格局,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正变得越来越“短”。福建以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系统部署,为高质量发展提“数”增效——

  己内酰胺、不锈钢、钨钼等产量世界第一,动力电池、显示器、珠光材料等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一批新材料新产品领跑全球;聚焦优势学科与地方重点产业链融合创新,全省建有10家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省创新实验室,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区设区市全覆盖……

  眼下,福建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居全国第二,全要素生产率、科技活动人力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标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五位、第六位。全省共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1个、5G工厂31个,发布近百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赋能制造、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10多个行业。宁德时代、京东方、九牧等企业入选世界“灯塔工厂”、全球绿色黑灯工厂,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样板。

  漳州云霄核电站。(吴晓达 摄)

  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福建以“硬核”科技锻造新质生产力,奋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跑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度”。

  开放合作 “朋友圈”越扩越大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内的厦门海天码头。(图片来源:新华社)

  鹭岛湾畔,艳阳高照,位于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的海天码头,货船、货车来来往往,多台桥吊同时装卸着货物。

  前不久,满载140个集装箱跨境电商商品的“海丰白龙”号货轮,从海天码头出发前往菲律宾,标志着国内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的跨境货物出口突破200万件。

  作为电商快线的受益者,厦门南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阳熠说:“我们的商品主要出口东南亚市场,随着需求量的增大,我们还采取了海外仓模式,产品通过该航线提前发至海外仓,国外客户下单后,很快就能收货。”

  “丝路海运”电商快线的发展,折射出厦门自贸区高水平对外开放之路:自2015年挂牌以来,累计推出606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42项,31个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综合服务中心。(欧东亮 摄)

  这些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实现了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区港联动、保税港区,到自贸试验区的迭代升级,开放度不断提高。作为全国首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地区,厦门高质量完成32项试点任务,4项举措入选商务部总结评估的典型案例;在国内率先探索建设海上运输“单一窗口”,开发了101项功能,着力解决不同港口间的重复申报、重复审核等问题,推动船舶航运数据互联互通。

  今年3月,围绕支持外贸稳盘、企业“出海”、供应链升级等,厦门出台了包括加大对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支持力度,将供应链协作基金规模扩大至300亿元等一系列措施,更大力度帮助企业“走出去”。

  如今的厦门,已经成为我国国际交通的重要枢纽、国际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国际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

  大厦之门越开越大,为福建深耕细作,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蹚出了路子。福建用好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政策,闯进“新领域”、迈出“新步伐”——

  福建出台《推动两岸渔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福马产业合作园、东山国家渔业产业园;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厦门国际海洋周、福州国际渔博会等重要平台扩大招商引资“朋友圈”,累计签约200余项、总投资超2000亿元;平潭综合实验区全力打造“一岛两窗三区”,在旅游设施、业态培育、对台交流等方面进步可喜……

  向外“引活力”,向内“挖潜力”。海洋作为连接“内外”的“大通道”,福建港口物流业发展动力澎湃。现今,福建万吨级以上泊位增加至208个,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装箱船、油轮、邮轮和散货船。福州港货物吞吐量全球排名提升2位至第17位,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提升1位至第13位。

  “对外开放兴,福建兴。”坐拥台、侨、特、海等多重优势,福建乘风向海卷千澜,开放大潮正奔涌不息。

  转型升级 海洋经济挺进“深蓝”

  福建,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绵延勾勒,2214个海岛和13.6万平方公里海域交相渲染。这个被海洋文明浸润的省份,从“航海”跑世界到“用海”谋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势头如同滚滚浪花,势不可当。

  初春的海面浪花翻涌,海风带来丝丝咸香气息。乘船驶入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水域,水天一色,一座座“钢铁岛”安营扎寨。

  在这里,大黄鱼的“深海豪宅”——“乾动系列”深远海养殖平台稳稳停泊。该平台总长67.6米、总宽33.9米,养殖水体大于2万立方米,年产黄鱼200吨以上。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养殖平台由结构浮体、养殖网箱、旋转机构、提升机构四大部分组成,有抗台风、抗赤潮等优势,实现了装备科技化、管理数字化、养殖生态化和规模集约化等功能。

乾动系列深远海养殖平台。(连江县委宣传部 供图)

  万顷碧波可耕田,随着福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一片片湛蓝“游”出深海养殖产业“加速度”。

  去年7月11日,福建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召开,锚定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前瞻布局、系统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出一批有特色、具实效的举措,为新福建建设增添强劲“蓝色动能”。

  高处谋就,低处落子。壮大海洋经济的关键在科技。

  伴随着一声鸣笛,从福州马尾船厂码头启航的“探索二号”科考船,正驶向浩渺无垠的深海,探索未知奥秘。

  据了解,“探索二号”科考船总长87.25米,最大航速14.2节,续航力大于15000海里,自持力大于60天,至今已安全航行总航程超62000海里,完成多项综合性科考作业。

“探索二号”科考船。(福建船政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探索二号”科考船的成功运用,是福建深耕海洋科创的生动剪影。而科技创新也正澎湃起“蓝色动力”,有力推进福建海洋经济现代化进程。

  长期以来,福建海洋技术和装备制造领域捷报频传: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启动;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平潭)等117个国家级、省部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成……

  福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在海洋、潜力在海洋、希望在海洋。数据显示,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同比增长6.1%;水产品总产量924.6万吨,比2023年增加34.4万吨。眼下,福建持续向海进发,海洋产业强劲活跃,海洋科技势头正旺,因海而兴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因地制宜 小渔村有了新变化

  正午时分的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码头,一排排民宿小楼面朝大海,渔港旁的市场熙熙攘攘,渔民吆喝声此起彼伏,各类海鲜干货琳琅满目,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漳州东山澳角村双月湾滨海美景。(饶超毅 摄)

  见到澳角村村民沈志辉时,他正在清点刚收购的海鲜产品,准备寄给全国各地的买家。沈志辉不仅是澳角村最早一批经营海鲜电商的渔民,还乘着东山县旅游兴起的东风开了民宿。

  “一开始做民宿是为了接待远道而来的电商客户,让他们近距离体验澳角村的生活。”沈志辉说,这几年东山县的旅游业越来越“火爆”,起初民宿每天只能订出两个房间,现在客房常常客满,年收入达到了二十多万元。

  如今,像沈志辉一样,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海鲜产品、开起旅游民宿,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村民,在澳角村越来越多。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介绍,目前,澳角全村电商产业人才队伍达到530多人,日均发货量超过2000件。

  从昔日落后的小渔村,到远近闻名的“全国最美渔村”,2024年,澳角村社会总产值达15.5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4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万元。

泉州东海街道蟳埔村,两名游客体验当地非遗项目“簪花围”。(林劲峰 摄)

  行车向北行驶,途经泉州市蟳埔村,头戴“簪花围”,身穿大裾衫、宽筒裤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些年,“蟳埔女文化”的热潮,让蟳埔村千年来的营生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从渔场转战商场,从售卖鱼货转入民俗、文创、餐饮等领域,成为新时代浪潮中的新“讨海”人。

  在海丝遗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业态融合的加持下,乡村振兴之花在这片热土悄悄绽放。2024年以来,蟳埔累计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14亿元。

  澳角村和蟳埔村的蝶变,正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做好“海”的文章,福建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一个个小渔村已然成为一颗颗璀璨的“海上明珠”,村民的幸福生活越过越火热。

  梦虽遥,追则能达。深耕“蔚蓝”,向海洋要发展、要增长、要开放,福建正以制度型开放探路,以新质生产力破局,步履不停追逐“蓝色梦想”。福建牢记嘱托,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记者 钱嘉禾 阙文龙)

责任编辑:庞晓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