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马振华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之一,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放下教鞭,走上了职业革命者的道路。他先后担任盐山县委书记、津南特委特派员、津南工委委员、冀鲁边区战时总动员委员会主任、津南地委书记等职。为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曾化名李泽民、李之如,足迹遍布津南鲁北,深入学校、乡村、田间地头,宣传党的主张,扩大党的影响。“七七事变”后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北方局的重要指示,和战友们一道,团结当地爱国志士,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是津南大地我党领导的第一支敌后抗日武装。
作为津南鲁北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之一,爷爷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优秀的组织领导才能,带领当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得到边区军民的拥护和爱戴。1940年在宁津县的一次会议中,他被日伪军包围,献出了年仅34岁的生命。他牺牲后上级党委对他的评价是:边区的舵手、边区的元勋、边区的慈母。
在爷爷参加革命的艰难岁月里,奶奶带领子女度过了艰难的时光。奶奶说,“振华干的是大事,我们要支持他,不拉后腿,不添麻烦,解除他的后顾之忧。”在部队供应困难的时刻,爷爷将奶奶给他做好的衣服鞋袜送给了战友、房东,奶奶毫无怨言地重新做好再送去。爷爷牺牲后,奶奶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妇救会,协助党的组织在家乡发动群众,拥军支前,还将两个刚成年的女儿送往抗日战争的前线。
作为烈士后人,父辈们传承着爷爷的血脉,更继承着他的事业。大姑参加革命后,在战争年代曾任南皮妇救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在山东德州、淄博等地任职,60年代又响应组织号召,同担任省级领导的姑父举家支援南方建设,远赴贵州省任职。大姑先后担任贵州省地质局政治部主任,国土局副局长(正局级),为贵州的发展建设作出了贡献。二姑在十九岁就担任了山东省乐陵市一个区的区委书记,又先后参军转业,随任团职干部的姑父辗转南京、上海,在多地多个岗位留下她勤奋工作的身影,直到在局级的领导岗位上退休。在爷爷牺牲、奶奶遇难后,年幼的叔叔在组织的安排下,到德州烈士子弟学校读书。成年后,叔叔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海军司令部做政治工作,1977年调转新组建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先后在综合、审理多部门工作,后在局级领导岗位退休。我的父亲是家里的长子,由于家里有年老体弱的祖父,根据组织安排,在1948年入党后留守家乡,既做党的工作,又兼顾家庭老人,先后担任乡团委书记、高级社主任、大队支部书记。他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使后韩村的发展走进了盐山县乃至全省的先进行列。作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分子,他两次受邀参加国庆观礼,登上天安门,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特殊的家庭出身和环境造就了他们姐弟四人刚毅、团结、勤奋、进取的性格精神。在偶有相见的言谈话语中,在频繁往来的书信中,讲的是工作,交流的是心得,多的是相互鼓励,少的是家长里短,充满十足的正能量。
出生在革命家庭,前辈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我们耳濡目染。爱党、爱国、爱家是我们的承诺;不忘先人的流血牺牲,继承先辈的遗志是我们的本能;辛勤工作、团结进取是我们的行为;诚实守信、勤俭持家是我们的操守。二十个小家庭,工作在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干部、教授,但无论在何种岗位,从事什么工作,能力高低、贡献大小,大家都自觉传承红色家风,认真勤勉地努力工作。
我十六岁参军入伍后,由铁道兵转入人民武装部,由战士到副团职干部,多次荣获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转业地方后,爱人患脑血栓,留下严重后遗症,三十余年生活处于半自理状态,但我合理安排,从未耽误工作。在转业至县公安局任职的近二十年里,分管过刑侦、法制、巡警、指挥中心,带队伍、抓业务,做到了严格执法,勤政为民,被评为省优秀军转干部,多次荣立二、三等功及县市奖励。作为抗日英烈的后代,我们秉持着不忘革命传统、牢记先辈教诲的良好家风,努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资料提供: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沧州市盐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作者:马新义,马振华烈士孙子、沧州市盐山县公安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