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泉涌复现、再生水利用日渐高效、城市水岸风光秀美……近年来,全国多地城市节水成效显著。2025年5月11日至17日是第34个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记者走访多地,探究城市节水高招。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零碳产业园,投产半年多的水资源再生厂为园区节水作出了突出贡献。
“园区光伏废水经过高效沉淀除硅除硬、生化、臭氧催化氧化等处理后成为高品质再生水,经过回用管道返回零碳产业园进行再利用。”伊金霍洛旗澎源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牛彦鹏告诉记者,相关技术推动光伏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
城市再生水利用,是城市节水的“开源”之策。不断提升的再生水利用效率,背后是持之以恒的技术攻关。
记者来到上海。水利部长三角城镇供水节水及水环境治理重点实验室内,实验器材高效运转。自筹建以来,实验室已承担供水、节水和水治理等方向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
“聚焦城镇水循环系统的‘取—产—供—用—回—排—控’全流程各环节,我们在城市综合节水领域取得了相关技术突破。”实验室主任徐斌介绍,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相关技术成功应用于苏州示范区,实现漏损率从27%降到3.61%。
在年初召开的2025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水利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将建立健全非常规水技术标准体系,力争2025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利用量超过230亿立方米。
科技是提升城市节水效率的“开路先锋”,制度则是护航城市节水行稳致远的“行路指南”。
泉城济南,喷涌不息的趵突泉旁人流往来。趵突泉于2003年复涌,至今已有20余年。“综合采取补源、控采、增雨、节水等措施,依托日益完善的制度增加地下水补给,泉水正持续扮靓泉城。”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保护处处长潘炳江说。
潘炳江告诉记者,近些年颁布的济南市节约用水条例等文件,为济南推进深度节水控水、保护地下水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制度建设一直在路上。
水利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北京完善首都节水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省级节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陕西省节约用水条例今年3月起施行……各地各部门越织越密的节水制度网,让城市节水更加有的放矢。
今年3月,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公布2025年全国节约用水工作要点,其中明确提出协同制定建立健全城镇节水降损制度政策体系具体落实措施,加强城镇节水全链条管理。根据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节水制度政策体系。
持续提升城市节水成效,同样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
近日,云南最大跨州(市)区域用水权交易正式签订——曲靖市车马碧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与昆明通用水务自来水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交易水量2500万立方米,交易金额125万元。交易水量可通过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调往昆明。
近年来,用水权交易在全国铺开。依据一定规则,政府把用水权分配给使用者,允许使用者之间开展用水权交易,借助市场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据统计,2024年中国水权交易所全年交易水量1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4.7%。
以用水权交易为例,全国节水机制创新亮点频现:河北邯郸首创全域合同节水管理新模式,广西出台全国首个省级财政贴息支持“节水贷”政策……通过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水资源”转化为“水资产”,激发各地城市节水的内生动力。
多点发力,各方协力;城市节水,未来可期。
“我们将继续推动完善水预算管理体系、水价水资源税管理体系、合同节水管理体系、再生水利用管理体系、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等城镇节水降损制度体系,高质量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发动全社会力量投入节水实践。”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二级调研员赵春红说。(新华社记者 魏弘毅 恩浩 熊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