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本轮寒潮影响,连日来我国出现大范围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全国大部地区都有显著降温。
在寒冷的天气下,防寒保暖必不可少。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取暖用品销量节节攀升,各类穿戴式取暖装备层出不穷。专家提示,在使用这类产品时,要谨防低温烫伤,因为热量持续积累,容易造成深层组织损伤,即使表面看起来没那么严重,实际损伤可能已深。
“温水煮青蛙” 烫伤来得悄无声息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前不久接诊了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她因为腿部皮肤出现红肿、起疱来就医。经了解,她在冬天习惯用热水袋暖脚,而且经常直接把热水袋贴着皮肤放一整晚。虽然热水袋温度并不算特别高,但长时间接触导致了低温烫伤。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张馨予说:“低温烫伤不像开水烫伤那样立即就能感觉到疼痛,反而在受伤初期感觉很舒服,这也是它的危险所在。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当皮肤感受到不适时,损伤往往已经形成了。”
临床上,低温烫伤通常发生在38至45摄氏度的温度下,持续接触30分钟以上就可能造成伤害。不当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取暖用品都可能导致低温烫伤。这类烫伤初期会出现皮肤潮红、肿胀,严重时会出现水疱,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留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郭一峰介绍,各年龄段人群都应警惕低温烫伤。“儿童群体更多是由于热水袋造成烫伤,有的家长睡觉前把热水袋放在被子里,孩子睡觉时没有拿出来,放了2到3小时,部分皮肤就被热水袋一直捂着;而年轻人则是爱美,寒冷的环境里穿得太少,为了保暖身上长时间贴着暖宝宝。”
67岁的杨阿姨在骨科确诊慢性膝关节疼痛后,为了缓解症状,自行把暖宝宝贴在关节皮肤上,直到发觉痒疼才揭除。结果皮肤先是局部出现红斑,红斑上又起了水疱,随后在皮肤科被诊断为低温烫伤,暖宝宝无意间成了造成皮肤损伤的“慢性杀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造口护理工作室领军人、护士长田丽说,身体伴随一些基础病如代谢紊乱、血糖高、营养差、肝肾功能下降、血管病变等群体更容易成为低温烫伤的高风险人群。
“御寒神器”走俏 敲响低温烫伤警钟
随着寒冷天气来袭,各类“过冬神器”迎来了畅销季,销量节节攀升。2024年天猫“双12”相关数据显示,传统过冬品类如电热毯的同比销售额增速达到142%,暖手宝的增速达到141%。创新品类如暖身毯的销售额增速达到102%,电热袜的增速达到21%。
北京市西城区一位上班族告诉记者,他不仅在家里购买了电热毯、电暖气等取暖产品,还购置了发热坐垫、暖风机等产品。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暖手贴”等关键词,不少产品为“可穿戴式”,使用方法的图片介绍都是直接与皮肤接触,如直接包裹在手部皮肤,直接贴在足底或腰部。
降温天气下,在广西南宁市,商家将暖宝宝、暖贴等取暖产品被摆放在显眼位置。新华社记者 黄凯莹 摄
田丽说,暖宝宝等产品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不能长时间接触人体。如膝关节、腰椎棘突、手背、下肢血管病变发凉的腿脚等都是皮下软组织少而薄部位,一旦烫伤,就属于深度烫伤,再伴有全身因素更容易经久不愈。
张馨予说,对于保暖产品的质量管控,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更严格的产品标准。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产品应该标配温控装置和使用时限提示。包装上要醒目标注使用注意事项,并配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
另外,可在社区医院、养老院定期开展健康讲座,特别要针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让更多人了解低温烫伤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低温烫伤别慌张 专家教你正确处理
人体能够感知温度,却为何对低温烫伤如此迟钝?
张馨予说,当皮肤持续接触温热物体时,局部血管会扩张,产生舒适的温热感。这时皮肤感受器会逐渐“疲劳”,降低了对持续性温度刺激的敏感度。
“类似于‘温水煮青蛙’原理,可能会导致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田丽说,初期皮肤会出现红斑、红肿、水疱、脱皮等症状,疼痛感一般不明显。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导致皮肤损伤加重,渗出增多,感染、痂下积脓、疼痛感加重。
田丽表示,如果发生了低温烫伤,不要惊慌失措,乱了阵脚。首先可以局部先敷凉毛巾降温,不要揉搓。仅仅是红斑时可以使用湿润烧伤膏、烧烫伤膏类的软膏轻轻地涂一层,也可涂抹有止疼作用的水凝胶类药物。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高地提示,切勿使用偏方,如涂盐水、白醋、牙膏等,也不要自行刺破水疱,以防创面感染。若处理不当,感染加重还可引起骨髓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创面溃烂还会引起愈合困难,愈合后瘢痕明显。
郭一峰表示,如果睡前将热水袋放在被子里,切记睡觉时要拿出来。“如果一定要放在被子里,建议用一条毛巾将其包裹,做一个隔层,相当于做一个物理隔离,可以大大减少直接接触带来低温烫伤的风险。”(新华社记者 侠克 黄凯莹 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