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年两会期间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的提法,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这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提出的“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有所区别。
肖金成指出,京津冀地区从空间角度而言,还将会是“双城记”,但是从空间角度谁是中心,尤其是经济中心的说法,可能在最终方案中不会提。肖金成认为,北京的“四个中心”并非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定位,是全国的定位,而这其中也不包括经济中心。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认为,虽然京津冀的经济中心尚未确定,但天津实际承担着经济中心的功能,“天津有港口,有金融产业,有高科技研发,说天津是经济工作的中心那是没问题的”。
京津关系最终为共赢
张贵认为,谁是京津冀的经济中心的问题可能会被淡化,但可能会产生京津冀的核心区。
有学术界观点认为,目前保定、北京、天津这个金三角中间区域,可能成为未来的京津冀的核心区。目前保定行政面积扩大,为保定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这给保定等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张贵说。
近期保定的城区面积扩大到2000多平方公里,已经超过了石家庄,保定预备做区域的中心城市,与石家庄、唐山一并作为京津冀的副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云泽认为,目前天津和北京两城市的关系有了变化,以前是一种利益的博弈,现在最终走向了共赢,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衷。京津冀分工明确,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马云泽举例说,目前北京包括汽车、建材、医药、服装商贸等产业都在加快向河北和天津转移,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也正在与天津、河北等地合作,推动一些科技产业在北京周边落地。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里和高层谈话中都多次提到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实际上说的就是经济功能。
“而北京主要承担首都功能,做政治文化的中心等功能,原先金融、商贸中心等多个中心的功能天津可以来承担。”他说。